政策文件 -亚博电竞网
各市、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增收步伐,现就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充分认识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一)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就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措施,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是巩固脱贫成效、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就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造血”式扶贫,进一步增强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完善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切实巩固脱贫成效,实现稳定脱贫。
(三)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是同步推进物质与精神“双脱贫”的重要举措。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就是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体作用,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致富能力,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助推物质与精神“双脱贫”。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作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和主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创新机制,加强要素配置,以增强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因村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因户落实帮扶措施、因人提升致富技能,实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物质与精神“双脱贫”,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基础性、根本性、长效性支撑。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实现全省产业就业扶贫到村到户全覆盖,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比重达到60%以上,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优势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就业扶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增收致富技能。
三、打造村级当家产业
围绕做大做强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大力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到2020年每个贫困村发展1项以上带动能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
(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土地、山地、林地、水面等资源以及传统种养业优势,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深挖特色种养业增收潜力。扎实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提升行动,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畜牧、高效渔业、中药材、茶叶、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特色种养业,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项目。按照长短结合、种养互补、三产融合的路径,积极规划建设贫困村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通过各类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引导带动贫困户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获得稳定的经营性收入。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吸引各类企业到贫困村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扶贫车间、扶贫驿站,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包装、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引导贫困村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加强品牌建设。
(三)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加快推进光伏扶贫产业分年度建设任务,完善光伏项目后期运维,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利益联结和带贫减贫长效机制,优先支持深度贫困村和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确保光伏扶贫政策红利更多惠及贫困村和贫困群众。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扶贫。根据贫困村、贫困户的自身特点,大力推进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建设,加强与就业扶贫驿站中的电商服务中心共建共享,带动贫困户通过电商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开展电商人才培训、电商促进就业创业等活动,积极探索“电商 合作社 贫困户”等模式,实现全省3000个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全覆盖。鼓励各类物流企业创新发展物流快递扶贫服务模式,通过物流补贴、减免费用、全免费用等方式,在贫困村建设服务点,开展集中收购、集中配送。
(五)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依托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按照宜游则游的原则,挖掘乡村特色,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贫困村休闲旅游发展水平。支持贫困村通过民宿改造提升、安排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以及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扶贫,增加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收入。鼓励旅游企业与贫困村深入开展“百企百村”结对帮扶活动。
(六)大力发展资产收益扶贫。全面开展贫困村清产核资工作,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潜在优势,进一步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租赁经济、光伏经济等。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努力盘活贫困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增加贫困群众资产性收益。将村集体各类资源资产、村集体持有的经营性资产,以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
四、拓宽家庭致富门路
坚持因户精准施策,着力提升贫困家庭增收潜力,确保到2020年每个贫困家庭发展1项以上产业脱贫项目,每个贫困户家庭经营收入达到本县(市、区)平均水平,实现贫困户致富有门路、当前能脱贫、长远有保障。
(一)制订一套扶持方案。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主体带动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分类建立台账,摸清产业扶贫底数。依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制定到户脱贫计划,因户因人制定个性化、精准化帮扶措施,做到“一户一策一方案”,确保贫困户有产业、有措施、有目标、有帮扶、有服务。
(二)落实一个产业项目。着力转变传统方式,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让贫困家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增收项目,变“给项目”为“要项目”,实现贫困群众自主选择、民主决策、全程参与、自我管理。对贫困群众主动发展特色产业、适度扩大种养规模的,要根据产业扶贫项目补助清单和奖励标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奖励。大力开发居家就业岗位、辅助性岗位,组织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者在家从事手工编织、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工作,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三)稳定一个带动主体。加大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引进力度,实施奖补政策,多途径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实现每个贫困户与1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因地制宜组合运用订单、股份、服务、劳务、租赁等联结方式及相应的分配方式,构建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让贫困户分享增值收益。
(四)培养一个明白能人。根据每个贫困家庭成员的状况,把有一定文化基础、社会阅历相对丰富、经常在家的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逐家逐户培养一个“明白人”。培养政策上的“明白人”,采取驻村入户宣讲、夜校集中参学、平常沟通交流、定期一线帮扶等形式,向贫困户讲清脱贫攻坚总体思路、方针政策,做到对享受政策的申报程序、所需资料、政策标准“一口清”。培养措施上的“明白人”,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算清家庭收入、支出和政策补贴,与贫困户一起算账,让他们真心认账。培养思想上的“明白人”,帮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增强脱贫的主动性和荣誉感。
五、培养贫困群众一技之长
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技、扶业“五位一体”,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至少轮训一遍、掌握1门以上劳动技能,切实提升脱贫致富技能。
(一)精神扶志,增强致富信心决心。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农民田间学校”“微讲堂”等载体,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扶贫惠民政策,开展励志扶贫教育。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弘扬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孝老敬老等传统美德,努力做到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
(二)教育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改善贫困村办学条件,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认真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及省、市、县教育资助政策,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杜绝贫困家庭学生因贫辍学。继续实施“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在中、高等职业教育就读的实施资金补助。加大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力度,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实现贫困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资助全覆盖。落实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让贫困学生同等享受优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能力扶技,提高脱贫致富本领。坚持以能力引领为根本,提升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支撑群众脱贫致富。加强实用技能培训,坚持“实地、实用、实效”原则,开展全方位、靶向型、菜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打好“产业技能、创业技能、就业技能”培训组合拳,实行重点培训、现场培训、蹲点指导、远程咨询“四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激发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项目扶业,拓展增收脱贫空间。坚持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强化“产业 创业 就业”扶持措施,让更多贫困群众通过扶业脱贫致富。强化产业扶持,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和产业需求,理清产业帮扶思路,科学选定产业项目,落实帮扶责任人、扶持资金、扶持项目,确保产业扶持有序推进。强化创业扶持,对有一定能力并有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从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为贫困户创业提供支持。强化就业扶持,多渠道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六、强化保障措施
(一)压实工作责任。按照“省市支持、县负总责、乡(镇)村落实”的产业就业扶贫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牵头、配合部门协作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牵头负责产业就业扶贫的省直相关单位要主动作为,大力推进,对产业就业脱贫工程推进情况实行“月点评、季通报”,认真协调落实各项扶持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村扶贫专干、帮扶联系人要把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作为重点,积极配合做好政策宣传、组织发动、主体衔接、过程服务、跟踪问效等工作。
(二)强化要素保障。各级财政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支持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县级要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积极盘活存量资金。对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的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带动吸纳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成效给予扶贫贷款支持。用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解决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难题。积极开发保险扶贫产品,为贫困户提供更多风险保障。突出人才支持,建立政策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扎根贫困村建功立业,提供人才支撑。
(三)加强示范引领。各地要及时发现和总结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的经验和做法,挖掘一批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推介,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对在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扶贫干部和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典型,将作为国家年度脱贫攻坚有关奖项的推荐对象,积极争取国家表彰。
(四)加强督查考核。将构建“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纳入市、县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重要内容。省直有关单位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工作督导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深入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防止形式主义,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5月22日
(来源:安徽省人民政府网)